包張靜:新船價格基本見底
2013-04-03 16:16:18 來源:中國船舶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航運市場“寒意”難消,船舶企業生存環境繼續惡化,新船價格一路下滑,幾近谷底。為爭奪有限的市場,中國、日本、韓國紛紛制定具有針對性的發展策略,搶奪訂單,造船市場再度回復“三足鼎立”的格局。
2012年,航運費率繼續下挫,造船三大指標全面下行,新船未交付率也居高不下,全年全球共有超過6000萬載重噸的訂單船舶未能按期交付,未交付率高達27.9%,其中,中國有接近3800萬載重噸訂單船舶沒能按期交付,位居各國之首。
深度低迷的市場對新船價格也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使之進一步下滑,去年年底典型船型的新船價格已全面跌破2004年的水平,新船價格指數也跌至126點,較去年年初下跌了13點,較2008年歷史高位下跌了64點。今年2月底,克拉克松新船價格指數與2012年年底持平,同樣是126點,見底態勢十分明顯。目前,“低價格、高指標船型”引起了眾多船東的注意,船東已迎來抄底最佳時機,個別船型的價格今年或將觸底回升。
從今年的造船市場形勢來看,盡管1~2月世界造船市場成交情況令人欣喜,成交總量達192艘、1362.6萬載重噸,噸位同比上升了36%,但由于世界經濟難以擺脫“弱增長”,預計今年世界海運量增速將與上年基本持平,約為4.1%。到今年年底,全球手持船舶訂單量可能跌破2億噸,造船業工活保障系數也將由2007年的6.6年跌至2013年年底的1.25年(以1.6億載重噸有效產能測算),因此,開工不足已成為造船業的共性問題,無船開工的船廠數量將持續增加。當然,隨著訂單的急劇減少,運力過剩進一步加劇的態勢有望得到遏制,更新需求對市場的拉動作用也將逐漸顯現。
在此背景下,中國、日本以及韓國等造船大國均積極尋求對策,努力提高高端市場的占有率,其中,日、韓近幾年所積累的技術儲備和研發實力已從其接獲的訂單中得到體現。在韓國去年的新接訂單中,液化天然氣(LNG)船、油船(船型 船廠 買賣)、海工船、大型集裝箱船(船型 船廠 買賣)和汽車運輸船(船型 船廠 買賣)的訂單總量占比超過了90%;日本也憑借著綠色節能技術在傳統商船領域實現了逆勢提升,其去年承接出口船訂單突破50%,遠高于往年的20%,尤為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市場還出現了船東把在中國船廠撤銷的散貨船(船型 船廠 買賣)訂單轉而投給了日本船廠的情況。而從去年中國新接訂單船型結構來看,產品結構劣勢并沒有得到改變,以修正總噸計,散貨船的占比依然高達40.5%,三大主流船型占比則達到70%。
可以看到,發展策略的變化給全球船舶工業競爭格局帶來了新的影響,韓國的高端轉移、日本的逆勢反轉,反映出其技術實力均不容小覷,造船業已進入了綜合實力競爭的階段。因此,我國船舶工業只有擁有了領先的設計技術、過硬的建造質量、先進的營銷理念、創新的商業模式、有力的金融支持以及明顯的成本優勢,才能贏得客戶的信任和訂單,直面日本和韓國的競爭,迎來發展新階段。